博文内容

谨防“被免密”侵犯消费者权益

火炎运营(https://www.firecms.xin/)2025年04月18日讯息:

近日,山东青岛市民李先生向记者讲述了自己账号“失窃”的经历。李先生 称,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开通的免密支付功能,直到手机频繁收到账单提醒, 才发现平台账号被盗,对方通过“免密支付”消费了5000多元。他认为,这种事 关会员安全的操作提示应该设置在明显位置,不能让消费者糊里糊涂“被免 密”。   在数字支付日益普及的今天,免密支付功能因其便捷而受到不少消费者的 青睐。然而,这一功能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安全隐患。从消费者 “被免密”的乌龙事件到不法分子的盗刷案件,都警示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并采取 措施,以防“免密支付”成为侵犯消费者权益的隐秘角落。   免密支付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减少支付过程中的繁琐操作。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不少消费者反映,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免密”,甚至 因此遭受经济损失。这背后,既有平台或商家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的诱导式操 作,也有消费者对这一功能风险认识的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平台在推广免密支付时,往往采用小字提示、默认勾 选等方式,导致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授权了免密支付。这种做法显然侵犯了消 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更为严重的是,当消费者意识到问题并试图取消该功 能时,却往往面临操作复杂、难以找到取消入口等问题。这无疑增加了消费者 的维权成本,也助长了部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共同织密消费者权益保护网。首 先,平台和商家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告知消费者免密支付的开通条 件、风险及取消方式,并提供醒目的提示信息。同时,应简化取消操作,确保 消费者能够轻松关闭该功能。   其次,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平台的监管力度,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及时有 力惩处,从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市场秩序。同时,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和 教育,提高消费者对免密支付功能的认识和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使用技 巧和风险防范方法。   最后,消费者自身也应提高警惕,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在设置手机锁屏密 码、下载App或使用公共WIFI时,应保持高度警觉。此外,定期检查账户交易 记录,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警并通过银行或平台挂失相关账号,及时 修改密码以降低损失。   总之,免密支付带来了便捷,但也伴随着风险。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风险, 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在享受 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确保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

  • 网友提供内容
  • 2025年04月17日 (阅读:80次)
网友评论:
  • 暂时没有人评论
...
登陆用户可以发表评论